【连载】写给孩子的世界观启蒙书:人生的几个终极问题
《殊途同归》
--古今中外哲学导人向善的历程
作者:燕妮
这是一本妈妈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连载,作者在书中以人生阶段为经纬,编织中西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智慧网络。
全书共七章,以“存在”“实践”“超越”三大命题为核心,为青少年构建思想的灯塔。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的几个终极问题;青年人的哲学思想成熟;个人职业发展;婚姻与伴侣关系;孩子教育与亲子关系;个人灵性修养;面对死亡与生命。
连载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是作者对各种哲学思想的对比总结,第二部分是各种哲学思想针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本文共9165字,阅读需50分钟。建议全文收听。
第一章 人生的几个终极问题
一、我是谁
相同之处
自我与宇宙的关系:《道德经》强调人与“道”的统一,认为人是“道”的一部分,自我与宇宙密不可分;儒家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个体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心学认为“心即理”,个体的心性与宇宙本质相通;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主义也探讨了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及其自由选择,强调个体与世界的关系。
道德与自我认知:《道德经》通过“无欲”和“无为”来寻找本性,强调道德修养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儒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完善,道德修养是其核心思想之一;心学通过“致良知”来认识自我,认为道德修养是自我认知的关键。
2.自我超越:《道德经》通过顺应自然超越自我,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基督教通过与基督合一获得新生命,实现自我超越;儒家通过实现“君子”或“圣人”的理想人格超越自我;心学通过“知行合一”实现自我超越。
不同之处
1.佛教:佛教强调“无我”,认为“我”的概念是虚幻的,不存在独立、永恒、不变的“我”。通过修行和觉悟,认识到“无我”的真理,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2.《道德经》:《道德经》认为自我与“道”相连,通过“无欲”“无为”回归“道”,找到真实本性。自我是动态的、与万物相连的,需超越狭隘的个人身份。
3.儒家:儒家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是社会关系中的道德主体,需不断提升德行,与他人和社会和谐共处。
4.阳明心学:心学认为自我是道德主体,通过“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去除私欲,回归本心,实现自我超越。
5.《圣经》强调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具有神的尊严和价值。通过与神的关系,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身份、价值、目的和终极归属。
6.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对“我是谁”的探索涵盖多个方面,如古希腊哲学强调自我反思和内省;笛卡尔的怀疑论强调思维和意识在自我认知中的重要性;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及其自由选择;心理学与哲学的结合探讨了自我概念的动态性。
交叉印证
佛教与《道德经》:都强调超越狭隘的自我,佛教通过认识到“无我”达到解脱,与《道德经》中通过顺应自然、超越自我找到真实本性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儒家与心学:都强调道德修养对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儒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完善,心学通过“致良知”来认识自我,两者都认为道德修养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圣经》与西方哲学:《圣经》中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观点,与西方哲学中对自我本质的探讨有相似之处,都关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道家
《道德经》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解释并非直接,而是通过对“道”的本质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引导我们理解“自我”的概念。在《道德经》中,“道”是万物的根源、宇宙的本质和生命的源头,而人作为万物之一,是“道”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以下是几个关键思想,帮助理解《道德经》对“我是谁”问题的独特视角:
自我与道的统一:
《道德经》认为万物都来源于“道”,人也是“道”的一种体现,因此,自我并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万物、与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自我的根本来自“道”的自然之道。
1.“无”和“虚静”的自我:
老子强调“无”和“虚静”的概念,认为自我是“空”而非“实”的。通过“无欲”和“无为”,可以让心灵回归平静,自然之道也更为通畅。老子认为,超越狭隘的自我、追求内心的虚静,可以让我们找到“道”赋予的真实本性。
2.无常与柔弱的自我:
老子提倡“柔弱胜刚强”,认为真正的自我是包容的、柔和的,而不是刻板和刚强的。这种柔弱不仅指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对自我本质的理解,即自我并非固定和永恒的,而是可以随着“道”的自然流动不断变化。
3.顺应自然之道:
《道德经》主张顺应自然,与“道”合一,强调“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人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追求狭隘的自我只是暂时的,唯有超越自我、顺应自然,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身份。
4.真实的自我在于超越:
老子认为,当人放下世俗的执念和成见,回归“朴素”状态时,便能触及真实的自我。通过放下身份、欲望、名利等附属物,人可以找到一种不被束缚的“无为”的自我。
在老子看来,“我是谁”的答案不在于狭义的个人身份或个体欲望,而在于与“道”合一的境界。真正的“我”是一种与万物、自然和宇宙相连的存在,是在顺应道法、去除偏执之后呈现的“无”与“虚”的本真。
佛家
佛教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解释主要围绕“无我”的概念展开,以下是一些经典文献中的原文及解释:
1.《杂阿含经》
原文:“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持此后边身,正复说有我,我所亦无咎。……已离于我慢,无复我慢心,超越我、我所,我说为漏尽。于彼我、我所,心已永不著,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解释:佛陀认为阿罗汉没有我慢,已经超越了“我”“我所”的概念,不系著于“我”“我所”。他们认识到“我”“我所”只是世间的假名,即使说有“我”“我所”,也没有过患,因为他们正确知道这只是平等的假名。
2.《相应部》
原文:“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何所著?何所见我?若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令增广?……色有故,色起,色系,著故,于色见我,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令增广。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解释:众生因为对“色”(物质身体)等五蕴有所系著,从而在“色”等五蕴中见到“我”,进而产生忧、悲、恼苦等烦恼。而实际上,色等五蕴是无常、苦的,不是真正的“我”。
3.《大涅槃经》
原文:“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解释:无论认为“有我”还是“无我”,都是对“我”的错误认知。真正的智慧是认识到“我”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既不是“我”也不是“非我”,不执着于“我”的概念。
4.《金刚经》
原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释: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包括“我”的概念。如果能够看到“我”的本质,不被“我”的表象所迷惑,就能够真正理解“我”的本质,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5.《心经》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解释:《心经》强调了“五蕴皆空”的观点,即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空的,没有独立的“我”存在。通过观照五蕴皆空,可以超越一切痛苦,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无我”,认为“我”的概念是虚幻的,不存在独立、永恒、不变的“我”。以下是佛教对“我是谁”的解释及相关经典文献的总结:
1.无我观念
五蕴皆空:佛教认为个体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其中色指物质身体,受、想、行、识指心理活动。这五蕴是无常的,没有独立的“我”存在。《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强调了五蕴皆空的观点。
无常无我: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杂阿含经》中提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说明了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独立的“我”可以依赖。
无我慢:佛教强调要超越“我慢”,即对“我”的执着和傲慢。《杂阿含经》中说“已离于我慢,无复我慢心,超越我、我所,我说为漏尽”,指出只有超越了“我慢”,才能真正认识到“无我”的真理。
2.自我认知的误区
我执:人们对“我”的执着称为“我执”,这是导致痛苦的根源之一。《相应部》中提到“于彼我、我所,心已永不著,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说明了人们对“我”和“我所”的执着会导致痛苦,只有超越这种执着,才能达到解脱的境界。
常见和断见:佛教反对“常见”(认为“我”是永恒不变的)和“断见”(认为“我”是完全不存在的)。《大涅槃经》中说“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强调了正确的智慧是认识到“我”与世间万物的关系,既不是“我”也不是“非我”,不执着于“我”的概念。
3.解脱与觉悟
见性成佛: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觉悟,可以认识到“无我”的真理,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指出只有看到“我”的本质,不被“我”的表象所迷惑,才能够真正理解“我”的本质,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涅槃: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心经》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明了通过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从而真正解决“我是谁”的问题。
儒家
儒家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解答聚焦在“人”本身的伦理与社会责任,以及人与他人、自然和宇宙的和谐关系。儒家的核心思想强调人性的完善、道德的修养和社会责任,通过这些层次逐步找到“自我”的真正意义。以下是儒家在“我是谁”这一问题上的主要观念:
1.天命与人性:
儒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这些是天赋于人的本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一种“仁心”,即关爱他人、与他人同理共情的心灵。这种善的本性是儒家定义“我是谁”的基础。
2.道德自我与内在修养: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和自我反省,使人不断接近自身的理想人格,即“君子”或“圣人”。《大学》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我是谁”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自觉,还关系到社会责任。儒家认为,真正的“自我”是以道德为中心的,超越个人私利,追求自我完善,最终达到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
3.关系中的自我:
儒家认为人是“社会性存在”,自我是通过家庭、社会关系体现出来的。孔子提出“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认为个人在关系中找到自我价值。人与他人的关系既是自身身份的一部分,也定义了“我是谁”的本质。
4.“仁”的自我:
孔子的“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儒家对自我理解的核心。在“仁”的思想下,个人的“自我”是充满同理心、关怀心的,这种对人类共同体的关怀使得自我超越了个体的界限。孔子说“仁者爱人”,即“我是谁”是通过关爱他人而找到的,真正的自我在于爱与和谐。
5.天人合一的自我:
儒家认为个体不仅是社会和家庭的一部分,更是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孔子和孟子都强调“尽心知性,知性知天”,通过尽到人道,便能理解“天道”。“我是谁”不止于人世伦理,而是与宇宙相连,体现“天命”之德,使人自觉地与天地和谐相处。
6.理想人格:君子和圣人:
儒家认为“君子”是自我修养的理想状态,超越个体私利,拥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宽广的胸怀。自我在达到“君子”或“圣人”的境界后,就能够彻底明白自己的价值与身份,成为道德与智慧的典范,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综上所述,儒家通过天赋人性、社会关系、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来回答“我是谁”。儒家认为“自我”不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承担社会与道德责任的存在,其本质在于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行,与他人和天地和谐共处,从而达成真正的“自我”。
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理解,聚焦在“心”与自我的关系上,认为人通过“心”可以直接认知本质和道德,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心学的思想认为,内心是自我本源,真正的自我是通过心性觉悟和道德实践而显现的。以下是心学在“我是谁”问题上的几个核心观念:
1.“心即理”: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是“理”(即道德的原则和宇宙的本质)。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通过外在的学习或求道,而是要向内探寻,找到本心的“理”。“我是谁”的答案就在于觉察到内心深处的善和道德准则,进而明白自我在宇宙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
2.“致良知”:
“良知”是心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每个人内在具备的天然道德判断能力。王阳明认为,人可以通过“致良知”——即让良知显现——来认识自我,做到内外一致。通过良知的觉醒,个体能够了解自己在道德和人性上的真实面貌,从而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本真。这种自我并非由外在身份定义,而是源自内心固有的善。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即认为一切外在的事物和道理都源于内心的认知和觉悟。自我的存在不是通过外部世界定义的,而是由内在的心所生发。通过认知心的真实本质,人们可以超越对外在物质的执着,找到内心的本真。这种心即自我,认识心即认识“我是谁”。
4.去除私欲,回归本心:
王阳明认为,个人之所以无法认知真正的自我,是因为被私欲所遮蔽。通过去除对名利、权力和物质的执念,个体才能看到真实的本心,达到“无欲则刚”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我”是纯洁无私的,以此为根本去理解“我是谁”,便是一个能够顺应道德、忠于自我的人。
5.“知行合一”:
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即真正的自我认识不只停留在观念上,而是要在行动中体现。认识“我是谁”不仅是内心的觉悟,更是要在实际生活中展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知,把对自我的理解落实在行动上,通过“行”来强化对“自我”的认知。
6.自我即宇宙的缩影:
王阳明的心学还隐含一种人与宇宙相连的观念。心学认为“万物一体”,即个人心性与天地、万物是统一的,内心的良知即宇宙的本质。人通过觉悟内心而感知到的“自我”,不仅是个体之我,也是与宇宙整体相连的存在。
综上所述,心学通过“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来解释“我是谁”。在心学看来,自我是一个道德主体,通过对本心的觉察、去除私欲和践行良知,人可以看到自我最真实的一面。这种自我既是道德的,也是与宇宙和万物和谐一体的。
基督教
《圣经》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提供了许多角度,主要通过人与神的关系来阐释自我,揭示了人类的身份、价值、目的和终极归属。以下是《圣经》中几个关键的观念:
1.受造的身份:
《创世记》记载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1:27)这意味着人是独特的创造,具有神的形象和尊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从神而来、带有神的形象,具备道德、理性、爱的能力。这个身份让人不仅与自然界相连,也与神相连。
2.神的儿女:
在《新约》中,信徒被称为“神的儿女”,并借着耶稣基督得以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子民(约1:12)。保罗在《罗马书》中提到:“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罗8:14)这层身份意味着信徒是蒙神所爱并被接纳的,有神所赐的身份和使命,带着属天的归属感和人生意义。
3.有罪的存在:
同时,《圣经》指出人类因“罪”与神隔绝。人类在受造后由于悖逆而陷入罪中(创3章),这导致人类失去了神的荣耀,并且变得有限、破碎。这样的罪性使得人类的自我认知变得偏离神的意图,但《圣经》指出,神的救赎旨意使人可以回归到神的同在中。
4.神的工作与见证:
《圣经》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在于见证神的荣耀和作为。保罗在《以弗所书》说:“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人的生命目的是与神同工,成为神国度的见证者,通过爱与善行反映神的荣耀。
5.与基督合一的新生命:
《新约》中强调,通过信靠基督,信徒获得新的身份,“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后5:17),旧的身份已过去,新的生命已经开始。这个新身份赋予了信徒希望、意义和属灵使命,是一种与基督合一的生命。
6.永恒的归属:
《圣经》提醒人类,最终归属是在神的国度中,人在世只是寄居的客旅,最终是要与神永远同在。因此,基督徒的身份不仅是世俗的,而是带有永恒的视角:“我们的国民在天上,我们也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稣基督。”(腓3:20)
综上所述,《圣经》通过人的受造性、神的子女身份、与神的和好、罪的本性、与基督的合一和永恒归宿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人的本质是神所创造、所爱、所救赎的,带有神的形象和荣耀,且活着的意义在于见证神的荣耀与旨意,最终与神同在。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探索涵盖了自我、身份、意识、存在等多个方面,反映出哲学家们对自我认知和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哲学视角和思想流派:
1.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著名的格言“认识你自己”强调自我反思和内省。他认为自我认知是理解生命和伦理的重要基础。
•柏拉图: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自我与灵魂密切相关。他认为灵魂是永恒的,个体的真实自我是灵魂的本质,而肉体只是灵魂的容器。
2.笛卡尔的怀疑论: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这一名言。他通过怀疑一切外部事物,最终确定自己的存在依赖于思考。笛卡尔的自我意识为后来的哲学讨论奠定了基础,强调了思维和意识在自我认知中的重要性。
3.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探讨了存在的本质,认为“人”是“在世存在”(Dasein),强调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及其自由选择。他关注个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找到自我。
•萨特:让保罗·萨特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是自由的,有责任为自己的选择和存在创造意义。他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选择如何构成自我。
4.心理学与哲学的结合:
•威廉·詹姆斯: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詹姆斯在《自我的原则》中探讨了自我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我”(意识主体)和“自我”(被意识到的对象),认为自我是一种动态的体验,而非固定的实体。
5.后结构主义:
•福柯:米歇尔·福柯认为自我是被权力和知识构建的,强调历史和文化对个体身份的影响。他认为自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
•德里达: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挑战了固定的自我概念,认为自我是流动的、变动的,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实体。
6.当代哲学:
•当代哲学家对自我的探讨依然丰富多样,包括自我与社会、文化、技术之间的关系。后现代哲学常常质疑自我的一致性,认为自我在不同的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质。
7.伦理学与自我:
•罗尔斯: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探讨了公正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他的“无知之幕”理论鼓励人们超越自我利益,从而形成一个更公正的社会。
8.美学与自我:
•在美学中,自我也被看作艺术创作和体验的核心。艺术家通过自我表达来探索自我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综上所述,西方哲学通过古希腊哲学、笛卡尔的怀疑论、存在主义、心理学与哲学的结合、后结构主义和当代哲学等多个方面,探讨了“我是谁”这一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简单的,而是与思维、存在、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密切相关的复杂议题。西方哲学的多样性使得“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探索充满了丰富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心理学
心理学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解释涉及自我概念、身份认同、人格发展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心理学视角,帮助理解自我认知的复杂性:
1.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特征、身份和价值的认知,包括身体自我(如何看待自己的外貌)、心理自我(个性、情感等)和社会自我(如何看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是在与他人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情感和思维方式。
2.身份认同:
发展心理学中的身份认同理论(如埃里克·埃里克森的阶段理论)强调,自我认同是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阶段发展的关键过程。个体通过探索不同的角色和价值观,最终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埃里克森认为,健康的身份认同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基础。
3.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如费斯廷格的理论)提出,人们通过与他人比较来构建自我概念。当个体与他人进行比较时,可能会影响其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与他人进行比较,这可能导致自我认知的扭曲或不安。
4.人格理论:
人格心理学探讨个体的性格特征如何影响自我认知。例如,五大人格特质理论(OCEAN模型)中的开放性、责任心、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帮助解释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在社会互动中扮演的角色。人格特质的不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对“我是谁”的理解。
5.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情绪反应,进而影响自我概念的发展。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有更积极的认知,从而形成更健康的自我认同。
6.叙事自我:
心理学家丹尼尔·阿门和其他人提出的叙事自我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来构建自我认知。我们如何叙述自己的经历、价值观和生活目标,影响了我们对“我是谁”的理解。这种叙事过程使得个体能够整合过去的经历,形成统一的自我形象。
7.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心理学强调文化对自我认知的影响。在个体主义文化中,自我通常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往往与社会群体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自我理解和认同。
8.自我调节与反思:
心理学还强调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在自我认知中的重要性。通过反思自己的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个体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我,识别内在冲突并实现自我成长。
综上所述,心理学通过自我概念、身份认同、人格特质、社会比较、叙事自我等多维度来解释“我是谁”。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体内在特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理解自我认知的各个方面,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促进心理健康和个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