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写给孩子的世界观启蒙书:一个80后妈妈的答卷
赠亲爱的一青、一宁宝贝,
妈妈在这本哲学入门书里罗列了一些你们最初能接触到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基础知识,希望你们在开始思考哲学问题的最初不像我一样迷茫。
2024年冬
于芝加哥
序言
写作这本书,是作者对自己近十年思想发展历程的一次系统梳理与总结。希望通过本书呈现自己的思想脉络,既为自己理清思路,也为将这些智慧传承给子女,弥补自己不善言辞的不足。其实并非不善言辞,而是缺乏自信,担心占用他人时间且不确定别人是否愿听。这种不自信、胆小、怯懦的性格,也是我学习心理学、探索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的原始驱动力。
回溯往昔,从童年时期的懵懂认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到初入职场时思想的混乱迷茫,对信仰、宗教、人生意义毫无头绪,仅专注于工作;再到结婚生子后,对信仰与好人标准的反思,对迷信的反感;随后在工作契机下学习思维工具,深入研读《道德经》、王阳明心学、儒家经典,了解《圣经》,成为心理咨询师,重点研究儿童心理、情绪、思维发展规律,这一阶段总会在不同领域有所笃信;直至进入辩证思想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尤其是阅读《圣经与中国古代经典:神学与国学对话录》后,思路豁然开朗,逐渐领悟了文化、思想、宗教、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本人北京人、80后,父亲在国企做工程师,同时是个诗人,让我自幼钟情诗词歌赋;母亲在国企工作十多年后买断工龄,转至私企直至退休。他们热爱旅游,从小带我游遍全国,2000年初购车后,五年内玩转北京周边方圆两千公里的名山大川。父亲的出口成章、母亲的洒脱豁达,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
在哲学思想启蒙方面,和许多80后女生一样,受电视剧影响,早知道神仙、妖精、人类的存在。很清楚地记得问过父母,真的有神仙吗?天庭在哪里?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是什么关系?很巧合的是我生日是圣诞节当天,最早是六七岁的时候,从表哥那里得知西方过圣诞节,当时还不知道基督教的存在,只知道这是一个节日。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问题可能都可以算作是哲学思想启蒙。
在三年级的一个春天,我得知大姨计划带表哥前往海淀上学。这个消息让我意识到,通过跟随他们,我也有机会离开原本的学校,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于是,我做出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追随大姨和表哥去海淀上学。这意味着我将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
这个决定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我来到了更好的学区,接触到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为我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开,我在情感上逐渐变得独立,但这种独立也塑造了我怯懦、胆小的性格。然而,正是这种性格特点,促使我在成年后主动学习心理学,寻求心灵成长,接触各种信仰,深入思考哲学问题,为我的思想发展创造了契机。
至今回想起来,我仍然非常感谢大姨的慷慨,她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我也为自己在小小年纪就能做出如此重要的决定而感到惊讶和感动,这或许也体现了我内心深处对更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的思想学习发展脉络为:马he列主义、教员的思想——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博弈论、六顶思考帽、深度思考、吸引力法则、A4纸思维训练)——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王阳明心学——基督教——大同。
像绝大多数中国孩子一样,成长在马he列主义、教员的思想影响下,同时又深受儒家思想约束,小时候虽学习一些哲学思想但不解其深意,只知道这些是历史和政治考点、执政的基本思想和最有力的理论工具,唯物主义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哲学思想。
工作关系经常接触情绪崩溃的客人和同事。在这里要补充一下,我曾经在航空公司从事地面服务工作。入职第一项任务是“盯延误”,当时两眼一抹黑,根本听不懂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飞机比预计来晚一点点大概20分钟,我作为地面服务人员,需要在登机口出现,告知旅客这个信息安抚旅客情绪。但安抚情绪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是个挑战,第一延误这个事情对我也是未知,当时我还没坐过飞机。第二,我还是个刚离开家的小孩,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安抚别人的情绪。虽然这项⼯作最终圆满完成,但在我心里埋下了情绪处理这个种子。巧合的是公司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我学习了识别情绪、同理心、情绪转化等课程;而后主动参加员工帮助计划,学习认知行为疗法、正念冥想等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又利用业余时间还参加ACA国际心理咨询师培训,踏入心理咨询领域。
受工作影响,自学了诸多思维方法,如麦肯锡工作方法、博弈论等,坚持吸引力法则的感恩训练两年之久,此后的人生变得积极,幸福感倍增。
受家庭影响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研习了《道德经》,后来又结合《论语》等儒家典籍深入学习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机缘巧合研读《传习录》,被王阳明四句教吸引,至今指导我。
接触基督教是偶然,那时候刚结婚,我先生问我有没有什么信仰,我说就是马he列主义。又问我有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啊?问的我一头蒙,没想到过一段时间他就带我去了基督教家庭,后来我问他为什么带我去这里,他竟然说“只有有信仰的家庭才比较稳妥,人性有保障”。这句话我至今都不认可,因此很长⼀段时间内我都对以基督教和佛教为代表的宗教很排斥。让我对基督教转变看法的是带领我们读经的前辈,经过参加3年左右定期聚会,让我看到每一个人生命的善良都被他们活出来,体现在每一天的生命中。
这些经历和思想的汇总,逐渐形成我如今的世界观:各宗教、思想皆引人向善,虽对世界形成看法不同,但在实践上可相互印证。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原因,旨在通过跨文化、跨学科视角,结合个人成长经历与实用工具,助力读者理解哲学思想在现实中的应用。
【重点】在正式阅读本书之前,建议你先阅读最后的附录,简要了解不同哲学思想以及他们的研读方法。本书将通过一些常见的人生问题作为线索,列举不同哲学思想对该问题的解释,并对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异同进行阐述。目的不在于请你一定要认可作者的观点,只是给你一个简单的导引,希望读者在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时能够汲取各家之所长。